伊斯蘭與十字架受難:一個神學難題

Luke Wayne(https://carm.org/luke-wayne

2017年7月11日

古蘭經聲稱耶穌沒有死在十字架上。它堅持,真主讓那些試圖殺死耶穌的人看來好像是他們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但耶穌實際上並沒有去到十字架那裡,而是被真主提走。這一切只來自於古蘭經第四章的一小段:

『又因為他們說:「我們確已殺死麥爾彥之子麥西哈•爾撒,真主的使者。」他們沒有殺死他,也沒有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而是(真主)使[另一個人]對他們就好像他(耶穌)一樣的樣子(but [another] was made to resemble him to them),但他們不明白這件事的真相。為爾撒而爭論的人,對於他的被殺害,確是在迷惑之中。他們對於這件事,毫無認識,不過根據猜想罷了。他們沒能確實地殺死他。不然,真主已把他擢升到自己那裏。真主是萬能的,是至睿的。』(古蘭經4:157-158)。

這段經文與歷史、神的預言、甚至耶穌的話(https://carm.org/was-jesus-crucified-for-our-sins-or-did-he-only-appear-to-be-crucified)都相衝突。這段經文也顯露出,它明顯依賴在耶穌生平之後經過一端長時間發展出來的諾斯替(Gnostic)神話(https://carm.org/the-quran-the-crucifixion-and-the-gnostics)。這些理由就足以拒絕古蘭經的這些話。然而,還有另外一件事,穆斯林也應該認真考慮一下。這些經文給伊斯蘭帶來了一個神學難題,需要仔細回答。

這段話似乎暗示著,只有那些想殺死耶穌的人,(真主才使他們)看到耶穌(就好像)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然而,這沒法講得通為什麼耶穌的追隨者相信他已經死在十字架上又從死裏復活了。這些經文解釋了為什麼那些想殺死耶穌的人認為他們成功了,但這並不能解釋,基督教為甚麼在那些愛和相信耶穌的猶太目擊者中崛起。為什麼他們相信耶穌已經死了又復活了?事實上,他們為什麼如此確信,以致願意死並把自己的整個永恆都押在這個事實上呢?

事實上,讓我們暫時說,古蘭經雖然只明確提到那些認為他們殺了耶穌的猶太人,但是它表示的意思是使每個人都以為耶穌死在十字架上,甚至是耶穌的門徒和那些相信耶穌教導的人。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意味著真主以一個信息差派耶穌,但他故意破壞了這個信息,以神蹟欺騙了那些接受這個信息的人,使他們相信耶穌的死亡和復活。事實上,就是這個欺騙性的神蹟,在那些聽從並相信耶穌的教導的追隨者當中產生了基督教。如果伊斯蘭的聲稱是真的,那就意味著安拉盡力去撤銷他差派耶穌去完成的每件事,但反而安拉卻說服了所有耶穌的追隨者以為耶穌是一個被釘十字架和復活的救世主。那些想耶穌死的猶太領袖還是繼續拒絕他,所以這個詭計對他們沒有特別的差別。它唯一的作用是讓耶穌自己的猶太追隨者相信耶穌為他們的罪死又復活了。如果我們接受古蘭經的記述,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安拉的神蹟的唯一有意義的結果,是產生了那一個伊斯蘭在600年後來到世界要譴責它是一個過分得罪惡的宗教!

與我談過的許多穆斯林試圖解釋說,安拉不得不這樣做是因為他不能讓他的先知遭受這樣的侮辱。他們說「真主不允許他的先知被他的敵人處死」。這個解釋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原因是古蘭經本身不同意它。古蘭經多次指出,許多先知被他們的敵人枉殺。例如,古蘭經用這些字眼斥責猶太人:

「…他們[屢次(repeatedly)]不信真主的跡象,而且枉殺眾先知…」(古蘭經2:61)

『有人對他們說:「你們應當信真主所降示的經典。」他們就說:「我們[只(only)]信我們所受的啟示。」他們不信此後的經典,其實,這部經典是真實的,能證實他們所有的經典。你說:「如果你們[真的(indeed)]是信道的人,以前你們為甚麼殺害眾先知呢?」』(古蘭經2:91)

「對於不信真主的跡象,而且枉殺眾先知,枉殺以正義命人者的人,你應當以痛苦的刑罰向他們報喜。」(古蘭經3:21)

「…他們應受真主的譴怒,他們要陷於困苦之中。這是因為他們不信真主的跡象,而且枉殺眾先知,這又是因為他們違抗主命,[慣常地(habitually)]超越法度。」(古蘭經3:112)

「我與以色列的後裔確已訂約,並派遣許多使者去教化他們,每逢使者帶來他們不喜愛的東西的時候,他們就否認一部分[使者(messengers)],殺害一部分。」(古蘭經5:70)

一段特別引人注目的經文指出:

『真主確已聽見有些人[猶太人(Jews)]說:「真主確是貧窮的,我們卻是富足的。」我要記錄他們所說的話,和他們枉殺眾先知的行為。我要說:「你們嘗試燒灼的刑罰吧。」這是因為你們曾經犯罪,又因為真主絕不是虧枉[他的(His)]眾僕的。他們曾說:「真主確已命令我們不可確信任何使者,直到他昭示[從天上來的]火所焚化的供物(he brings us an offering which fire [from heaven] will consume)。」你說:「在我之前,有許多使者已昭示你們許多明證,並昭示你們所請求的,如果你們是誠實的,你們為甚麼殺害他們呢(why did you kill them)?』(古蘭經3:181-183)。

即使根據古蘭經,安拉「絕不是虧枉他的眾僕的」這一事實並不意味著這些僕人從未在這世上被殺害。相反,它意味著在來世中將有報償。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段經文特別提及一位先知通過召喚從天上來的火焚化供物來證實他的先知地位,然後把這位先知算入那些被猶太人殺害的先知之一,實際上這是否認以利亞得拯救-聖經解釋説先知以利亞被活著提到天上,沒有面對死亡!很明顯,古蘭經並沒有教導真主會拯救所有的先知脫離他們敵人的手免於死亡。在古蘭經另一章,我們讀到:

「我確已把經典賞賜穆薩,並在他之後繼續派遣許多使者,我把許多明證賞賜給麥爾彥之子爾撒,並以玄靈扶助他。難道每逢使者把你們的私心所不喜愛的東西帶來給你們的時候,[以色列人啊(O Children of Israel),]你們總是妄自尊大嗎?一部分使者,被你們加以否認;一部分使者,被你們加以殺害。」(古蘭經2:87)

當然,這段經文並不是說耶穌本人被殺了,但是它包括先知中的耶穌,一部分先知被殺害。這並沒有把耶穌置於一個特殊更高的先知地位,以致真主永遠不會允許他被殺害。事實上,在否定耶穌死的古蘭經4:157的兩節經文之前,我們讀到:

「(我棄絕他們),因為他們破壞盟約,不信真主的跡象,枉殺眾先知…」(古蘭經4:155)

所以古蘭經中沒有任何記載說安拉永遠不會允許一個先知在此生中被羞辱和殺害。事實上,古蘭經多次清楚表明許多先知被不公正地殺死。真主對此的公正做法,是未來的和永恆的。真主沒有應許先知在今生得到拯救。事實上,根據伊斯蘭的傳統,穆罕默德(據說是最偉大的先知)自己被毒死。如果安拉甚至允許穆罕默德被他的敵人殺害,穆斯林沒有理由說安拉永遠不會允許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但是,出於討論的目的,讓我們說這是真的。讓我們說安拉永遠不會允許耶穌被羞辱和殺害。他為什麼不簡單直接殺死耶穌的敵人,或者把耶穌活著帶到天堂,而不是假裝他死了?這兩種選擇中的任何一種都能維護耶穌,而不必引導他的門徒(以及通過他們的教導引導無數其他人)進入據稱的錯誤和過分之中。不,僅僅因為真主不想讓耶穌死,不足以聲稱真主欺騙了世人。那麼,為什麼會這樣發生呢?為什麼耶穌所有的追隨者都相信他是因為他們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呢?為什麼真主允許他們相信和傳揚這一點,如果這一切都是基於一個只想愚弄耶穌的敵人的神蹟的誤解?最好的解釋是:舊約的先知和耶穌的追隨者是正確的,古蘭經的作者是錯誤的。真主(神)並沒有以欺騙耶穌的門徒來破壞耶穌的教導。他使耶穌死而復活,證明耶穌是對的!正如早期基督徒反復肯定的那樣:

『「以色列人哪,請聽我的話:神藉著拿撒勒人耶穌在你們中間施行異能、奇事神蹟,將他證明出來,這是你們自己知道的。他既按著神的定旨先見被交與人,你們就藉著無法之人的手,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殺了。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復活,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使徒行傳2:22-24)

「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神面前。按著肉體說,他被治死;按著靈性說,他復活了。」(彼得前書3:18)

「像這樣,基督既然一次被獻,擔當了多人的罪,將來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顯現,並與罪無關,乃是為拯救他們。」(希伯來書9:28)

耶穌自己稱「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馬太福音26:28)他明確地預言:「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路加福音9:22)耶穌的追隨者因此相信耶穌死了又復活了,因為耶穌告訴他們他會如此,也因為他們看到了耶穌的死和復活。神沒有欺騙他們,相反,神預備他們去理解這些事情,並轉離他們的罪,按照這樣的理解去生活。基督教不是神通過欺騙性的神蹟偶然地或惡意地創造的錯誤或過分。基督教是真理。古蘭經4:157錯了。

這篇文章翻譯自Luke Wayne的在線文章「Islam and the crucifixion: a theological dilemma」

https://carm.org/islam-and-the-crucifixion-theological-delimma

Visitors:
Copyright 2002-2011 @ www.ysljdj.com.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forms of copying other than for private use should ge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copyright owner
版权所有,除作私人用途外,转载需得到作者的书面许可。